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2:34 点击次数:88
目前仍在核实吴啊萍的身份,但她绝不会逃脱。这次我们下定决心,无论多难,都要把她找出来,绝不放过任何线索。
吴啊萍供奉的牌位里,五个是日本甲级战犯,还有一个竟是《金陵十三钗》真实故事背后的总导演,美国人明妮·魏特琳。
初来乍到的她,对中国的一切都感到新奇。同时,她忧虑中国妇女和儿童的文化水平,那时,她满怀决心要改善这种不识字的现象。
1919年,她抵达南京并迅速被吸引,打算长住。她在金陵女子学院找到了教职,与师生建立了深厚友情,还积极联络华侨捐款,助力学校扩大规模。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。上海战事一起,没多久,南京上空就出现了日军的飞机,形势十分危急。
南京陷入困境,学校防空洞容纳人数有限,校方准备撤离。但魏特琳坚决不走,她决心守护学校和南京。尽管学校和美国大使馆多次劝离,她仍坚持保护金陵女子学院。
美国大使馆针对滞留公民再发公告,提供了三条出路供选择。
1. 别犹豫了,立刻行动起来吧,现在就是最好的出发时机,别再拖延,赶紧迈出步伐,向着目标前进。
等过一段时间,再考虑离开的事情。这样既能确保计划周全,又不会因为匆忙而遗漏重要事项,让行程更加顺利。
无论遇到什么情况,都坚决不迈出那一步,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,不为任何外界因素所动摇。
魏特琳坚定地做出了决定,无论遇到什么情况,她都绝不会离开,会一直坚守在那里。
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:
这是我的责任,就像遇到危险时,男人不会抛下船只逃跑,女人也不会舍弃自己的孩子,我必须坚守我的使命。
日军空袭后,金陵女子学院成了妇女儿童的庇护所。城里富人早跑了,穷人无处可去。不知怎的,日本人知道学院有美国人不敢来,华女士就在此救助难民。
当消息传开后,难民们纷纷前往金陵女子学院寻求庇护。妇女们感激地说:“华女士真是个大好人,她就像活菩萨一样,救我们于水火之中!”
1937年12月13日,日军猛攻南京,魏特琳在校内目睹大量中国士兵匆匆撤离。望着这一幕,她心中明白,南京城已经落入日军之手。
此刻,金陵女子学院成了避难所,不仅有妇女儿童,还有许多无武器的男子。但资源匮乏,无法容纳所有人,她无奈含泪,只能劝说男人们另寻出路。
金陵女子学院虽位于使馆区,却仍未能幸免于日军的搜捕。起初,日军对美国人还算客气,知道那里是庇护所并未搜查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情况变得愈发危急。
日本兵开始肆无忌惮地搜寻,他们借搜查躲藏的士兵之名,实际上却是在里面挑选那些面容姣好的女子。
魏特琳上前与他们争辩,却遭掌掴。她向使馆求助,使馆联系了日本使馆,得到两张禁搜令,以为能解决问题,但日本士兵仍时常前来搜查,禁令形同虚设。
日军占领南京后,立即着手统计人口,实则是为了搜捕未及撤退的中国士兵,一经发现即处决。他们错误地将手有老茧者视为士兵,导致许多无辜农民遭殃。
魏特琳在避难所向众人讲述了这件事情,大家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。
第二天,日军早早开始辨认尸体,魏特琳紧张得要命。他们拖出一个男子,大声询问:“这人有没有家人?”
认领的妇女们沉默不语,魏特琳紧张得手心冒汗,此刻她已束手无策。
这时,一位女士站起身,声称那个男人是她的丈夫,她打算带他回家。
日军并未过多追究,只是简单地询问了几句后,就放行了他们两人。
观察后觉得无大碍,避难所的女性们壮起胆子,纷纷开始接收难民。据统计,魏特琳记录当天她们总共接纳了两千多人。
在战火连绵的岁月中,魏特琳艰难支撑到1940年。那时她压力巨大,身体日渐衰弱,最终决定返回美国寻医治疗。
1941年5月14日,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公寓里,魏特琳选择了打开煤气结束生命,她留下遗言:“我走了。”
我在中国传播信仰未能如愿,与其精神崩溃、饱受折磨,不如选择结束生命来得解脱!
她就这样离开了人世,在美国反响平平,但在中国,人们却自发组织起来,深切缅怀这位逝去的灵魂。
为表彰她的杰出贡献,重庆政府特别授予她一枚银质奖章,以此铭记她的功绩。
#深度好文计划#
上一篇:外资机构纷纷上调中国资产目标价